目前分類:喵の經絡學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壹、經絡的名相 

第一節 經絡之意義

「經」者有「徑」之意思,如路徑可通達各處,且是直行之幹線;「絡」者有「網」之意思,縱橫連結之網路,是橫出的旁枝;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、左右、前後、內外等連結,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、六腑(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)、頭面、軀幹、四肢等都連繫起來,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,顯現生命的現象。所言經絡者在修行者言,包括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、十二經別、十二經筋、十五絡,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。

吾人色身經絡的正經十二脈,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,奇經八脈是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。也可說前者為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,後者為修行者所開發出來之特有經脈。行者先開發出調節作用的八脈,進而導入正經十二脈,透過經別及經筋,連結一切脈絡,使氣行於全身,若證入色界三禪之境界,則內氣佈滿全身,每一細胞如一世界,得世間離苦妙樂禪定,死後生三禪天。

 

第二節 十二經別、經筋之意義 

所謂經別者是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(另行走)的一部分,意即別行於正經脈,故簡稱經別,共有十二條經別。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,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,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。其名稱係十二正經後加一個「別」字即得,如手太陽經別。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裡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,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;其循行部位多在肘、膝以上,臟腑、軀幹及頸項等處。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後,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後,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,且上行至頭面部位。

所謂經筋者是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,由此可知十二經筋者,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,所以稱為經筋。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,終於頭身,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,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;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,並非經脈、經別所能到達的。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,癢癢難耐,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。

手、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:手三陰經筋(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;手三陽經筋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;足三陰經筋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;足三陽經筋(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)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。

 

第三節 十五絡之意義 

絡者又稱絡脈,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,共有十五條。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,網絡全身組織,運行營衛氣血。十五絡者係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、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,再加上「脾之大絡」,則共合成十五絡也。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,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道名稱來命名,其名稱如下: 

列缺絡─絡連手太陰肺經 通裡絡─絡連手少陰心經
內關絡─絡連手厥陰心包經 偏歷絡─絡連手陽明大腸經
支正絡─絡連手太陽小腸經 外關絡─絡連手少陽三焦經
公孫絡─絡連足太陰脾經 大鍾絡─絡連足少陰腎經
蠡溝絡─絡連足厥陰肝經 豐隆絡─絡連足陽明胃經
飛揚絡─絡連足太陽膀胱經 光明絡─絡連足少陽膽經
尾翳絡─絡連任脈 長強絡─絡連督脈
大包絡─脾之大絡

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,除任脈的尾翳絡、督脈的長強絡、脾經的大包絡,在軀幹部分循行外,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,把相互表裡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,加強身體之聯繫。

cindyca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貳、陰陽經脈之意義

第一節 陰陽脈之意義

正經十二經脈含三陽、三陰脈,手、足具足合共十二經脈。故臟腑、陰陽經脈具有表裡相互配對者。在陰陽經中除其臟腑名外,有其代表氣勢的經名,茲將其說明如下:

一、陽經

太陽經:指陽氣旺盛之意義,因為其位於吾人身體的最表層,感受外邪後,亦最先發病之經脈。

少陽經:有陽氣減弱之意義,其位置在半表、半裡,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,故為太陽與陽明兩經之樞紐。

陽明經:是陽氣發展之最後階段,亦是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之基礎上,繼續發展之意義,故陽明者為兩陽合明之簡稱,其位置在太陽與少陽之裡面,故有陽明為合之稱。

二、陰經

太陰經:有陰氣旺盛之意義,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,故有太陰為開之稱。

少陰經:有陰氣減弱之意義,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,故有少陰為樞之稱,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,起著樞紐之作用。

厥陰經: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,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,亦即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,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面,故有厥陰為合之稱。

 

第二節 陰陽經脈之配對

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,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,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,而陰經屬陰、屬內,陽經屬陽、屬外相對,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,配成一對一對,其配對情形如下:

手太陰肺經(裡) 配對 手陽明大腸經(表)
足陽明胃經(表) 配對 足太陰脾經(裡)
手少陰心經(裡) 配對 手太陽小腸經(表)
足太陽膀胱經(表) 配對 足少陰腎經(裡)
手厥陰心包經(裡) 配對 手少陽三焦經(表)
足少陽膽經(表) 配對 足厥陰肝經(裡)

 

cindyca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參、色身經絡循行路徑

在談經脈循行時,均會用到一些名詞如起、止、上、下、出、入等,均有其特定的意義。凡經絡的開始叫「起」,經絡的終止叫「止」,從下向上行的叫「上」,從上向下行的叫「下」,由外到裡的「入」,由深而淺的叫「出」,直走的叫「直」,平行的叫「橫」,半橫的叫「斜」,交叉而過的叫「交」,進而又退的叫「卻」,和本臟腑相連的叫「屬」,相表裡關聯的臟腑叫「絡」,沿著走的叫「循」,去而復回的叫「還」,彼此和某組織並行的叫「挾」,由此而直達另一處的叫「抵」,通過某一組織的叫「貫」,走過其他經周圍的叫「行」,經過某一組織旁邊的叫「過」,環繞在某組織四周的叫「環」,兩支相並的叫「合」,另出分支的叫「別」。

 

第一節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路徑

吾人的色身十二經脈循行有兩種層次,一為十二經筋,行走體表肌肉系統之穴道,主要分佈在四肢,其次在軀幹及頭部,經筋發病主要為痹病之症,身體肢節失去感覺,活動功能,肌肉拘急、不收等症。另十二經別,為十二經脈另行分出之一種循行身體較深部之經脈幹線,全身半側共十二條,其循行方式,主要自正經經脈分出後,經過軀幹、臟腑、頭頂等處,最後仍流回到正經經脈中去,在循行過程中,除六陽經之經別,均流回原來之陽經外,六陰經之經別,也流入與其相表裏之陽經去。故十二經之主要作用,非僅為正經經脈循行之補充徑路,同時亦加強溝通互為表裡之陰經絡與陽經絡的聯繫功能。

一、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次第

靈樞逆順肥瘦篇亦云:「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。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」故知陰陽經絡的走向是全身經絡連結的路途,吾人全身經絡的走向如下:手三陰經絡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後,連接手三陽經絡起自手指端走向頭部,再連結足三陽經絡由頭部走向腳掌端,最後由足三陰經絡的腳趾端走向腹胸部位。

第一輪為肺(裡)、大腸(表)、胃(表)、脾(裡)四經脈輪序:先從手太陰肺經(裡)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,交食指起的手陽明大腸經(表),由手指端走向頭;再由足陽明胃經(表)從頭部走向腳趾掌端,最後連結足太陰脾經(裡),由腳趾掌端走向腹胸部。

第二輪為心(裡)、小腸(表)、膀胱(表)、腎(裡)四經脈輪序:先從手少陰心經(裡)起自胸腋窩處走向手小指端內側之少衝穴,連結小指端外側的少澤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脈(表),由手指端走向頭部,在頭部連結足太陽膀胱經(表)走向腳掌小趾端,再由腳掌心中的湧泉穴起經足少陰腎經(裡),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,此第二輪結束。

第三輪為心包絡(裡)、三焦(表)、膽(表)、肝(裡)四經脈輪序:先從手厥陰心包絡經(裡)起自胸處走向手中指端之中衝穴,轉連結無名指端之關衝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脈(表),從手指端走向頭部,在頭部轉連結足少陽膽經(表)走向腳掌無名趾端外側,再由腳大趾的大敦穴起經足厥陰肝經(裡),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,此第三輪結束。

下表中經絡名稱前的數字,即是全身正經十二脈的連結次序:

陽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經

陰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經

 

 

 2.手陽明大腸經

 

 

 1.手太陰肺經(金)

10.手少陽三焦經

 9.手厥陰心包經

 6.手太陽小腸經

 5.手少陰心經(火)

 

 

 3.足陽明胃經

 

 

 4.足太陰脾經(土)

11.足少陽膽經

12.足厥陰肝經(木)

 7.足太陽膀胱經

 8.足少陰腎經(水)

 

二、特別功能經穴說明

某些經穴具有某種功用,特依其功用給予名稱,先說明其意義如下,行者當自體會各功穴之作用,以作為調身之參考。 原穴者:指經脈流注時,有如水渠之流水,源源不斷地流過似地。

輸穴者:輸穴意即水流逐漸輸注到更大之水渠樣,而原穴與輸穴者有異曲同功之效,某些原穴被當做輸穴者。

經穴者:指位於腕、關節或踝關節附近,其經脈流注好像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。

合穴者:指經脈流注時,有如各處江河會合流入大海者,均位於肘關節或膝關節之部位所入為合,或指手腳三陽經之合穴。

功穴者:係指行者調身時,必需會用到之經穴,亦即胸腹部體表和臟腑生理、病理反應有密切關係之經穴,也是臟腑經氣聚集部位。本名叫募穴,行者欲通某一功穴,可意守此穴,氣具足時即可貫通此穴。

井穴者:均位於手指或足趾之末端,指在經脈流注時,有如水流開始之泉源者。

療穴者:係指色身有病時,可以按摩或針灸此經穴,而得治療者。修行者在打坐中可意想療穴處,可自然打通其穴,使血氣暢順達治病之目的。

會穴者:即指腑、臟、髓、筋、血、骨、脈、氣等八種色身生理機能,各有會聚之穴。又稱八會穴,六腑取稟於胃,腑會太倉(任脈中脘),臟會季協(足厥陰肝經章門穴),髓會絕骨(足少陽膽經,又名懸鍾穴),筋會於陽陵泉(足少陽膽經),血會於膈俞(足太陽膀胱經),骨會於大杼(足太陽膀胱經),脈會於太淵(手太陰肺經),氣會於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(膻中穴)。

腑會於太倉穴,是任脈經的穴,位於中脘胃部,六腑都取稟於胃,所以腑會於太倉。故太倉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,尤對胃腑的各種疾病均能治療,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腸炎。

臟會於季脅,季脅是厥陰肝經的章門穴,章門是脾募五臟都取稟於脾,所以臟會季脅。故本穴主治臟病,灸章門穴尤有疏肝行氣的特效。

髓會絕骨穴(又名懸鍾),屬足少陽膽經,主骨而諸髓都屬於骨,所以髓會於絕骨。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,能治骨髓炎。

筋會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,肝與膽合,肝主筋,所以筋會陽陵泉,故陽陵泉穴能統治一切筋病。所謂筋者即關節軟骨,故本穴是關節病的特效穴。

血會膈俞穴,項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,位於心俞之下,肝俞之上。心主血,肝藏血,所以血會膈俞。凡是血病,均應取治本穴,如吐血、血熱妄行,心肺二經嘔血,臟毒便血不止,都宜治灸膈俞穴。

骨會大杼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沖脈之俞,衝脈與腎之大絡,起於腎下,蓋腎主骨,膀胱與腎合,故為骨會,凡骨病應取治於本穴。

脈會太淵穴,屬手太陰肺經,在掌後陷中寸口部位,因為肺朝百脈,故脈會太淵。脈搏有變異時,可取本穴。

氣會於膻中穴(三焦外一筋直兩乳間),是上焦之所治,號稱氣海,三焦又是原氣的別使,所以氣會於膻中。呼吸性疾病,如氣逆、喘息,可取本穴治之。

cindyca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肆、十二正經與經筋別循行路徑

十二經脈在五臟及心包絡與六腑的領導下,各建立一經。由於這十二經脈與十二腑臟有直接聯屬的關係,同時陰經與陽經之間又有一定的配偶,在整個經絡體系中佔有主要的位置,故稱為「正經」。這正經十二條脈中,六條是分佈在上肢和軀幹的,還有六條是分佈在下肢和軀幹的。諸陰脈皆在頸胸中而還,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,故說面耐寒,有曰:「人面獨能耐寒,人頭者諸陽之會也。」吾人之上下肢皆有內側和外側兩邊,分佈在內側的屬陰,分佈在外側的屬陽,故偈曰:「手之三陰胸內手,手之三陽手外頭;足之三陰足內腹,足之三陽頭外足。」

第一節、手太陰肺經

肺經共十一穴,原穴為太淵穴,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,是陰氣最盛的經絡,主治裡症虛症,與大腸經為表裡。

1.經中穴道

起自第三肋骨離任脈中線約六寸,靠肩窩內側之中府穴(肺功穴),上行至鎖骨下胸肌三角凹陷處之雲門穴,循臑骨內腋下三寸是天府穴,肘約紋(彎曲紋)上五寸為俠白穴,肘約紋上動脈處是尺澤穴(合穴),腕上七寸為孔最穴(療穴),孔最穴後往外側行,至腕骨上一寸半為列缺穴(療穴),再前行至腕橫紋上一寸為經渠穴(經穴),再行近手腕關節內側之太淵穴(原穴)、脈會穴─因肺朝百脈,故脈會太淵,取脈搏於此處)再沿手掌母指內側至魚際穴(療穴),止至母指末端指甲旁之少商穴(井穴)。

2.循行路徑

(1)手太陰肺經部分:起於中焦(胃中脘處),下絡大腸系,間接借用足厥陰肝經上行還循胃口,散佈流行。 

(2)足厥陰肝經部分: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後,借自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(乳根下),上膈屬肺系,從肺系橫出腋下,至中府、雲門穴,下循臑內天府、俠白穴。

(3)手少陰心經部分:從肘中俠白穴起,行手少陰心主之前,下行肘中尺澤穴。

(4)手太陰肺經部分:從尺澤穴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,入寸口列缺穴,再經經渠穴、太淵穴,出大指之端。 

(5)手陽明大腸經部分:手太陰肺經行入太淵穴,出大指之端後,即交於手陽明大腸經。

3.疾病症候

患手太陰肺經疾病者,主要反應在喉、胸、肺,以肺為主,有下列病候:肺部脹滿、氣喘、缺盆穴處胸痛、臑臂部痛、掌中發熱,肩背痛,怕冷,少氣。

手太陰肺經經筋圖

 

手太陰肺經經別循行路徑圖
 

循行路線:

 

 

  1. 起於中焦

  2. 下絡大腸

  3. 還循胃口

  4. 上膈屬肺系

  5. 出腋下

  6. 至肘中

  7. 入寸口

  8. 出大指之端

cindyca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二節、手陽明大腸經

大腸經共廿穴,原穴為合谷穴,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。為陽氣盛極的經絡,主治陽症實症,也治發熱病,與肺相表裡。

1. 經中穴道

起自手食指內側末端指甲旁之商陽穴(井穴),經二、三間穴(輸穴)至拇指、食指根虎口處之合谷穴(原穴),腕中凹窩為陽谿穴(經穴),沿腕後三寸為偏歷穴(療穴),再經溫溜、下廉、上廉穴,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(療穴),曲肘時肘邊凸起高處是曲池穴(合穴)。再經肘膠穴、五里,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為臂臑穴(療穴),至肩峰前方舉手凹窩處為肩髃穴(療穴),再經肩鎖關節凹陷處巨骨穴上行,於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穴,上經喉結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,上行至人中旁五分為禾膠穴,止於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(療穴)。

2.循行路徑

(1)手太陰肺經部分:手陽明大腸經起自手太陰肺經母指橈側指甲角端後一分許之少商穴,其支者絡入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。

(2)手陽明大腸經部分:由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,循食指而上,經二、三間穴,至兩骨間之出合谷,上兩筋間之陽谿穴,循手臂而上至偏歷、手三里穴,入肘外廉之曲池穴,上臑外前至臂臑穴,上肩至肩髃穴,而巨骨穴。

(3)督脈部分:從巨骨穴上出於頸項根骨(柱骨)旁,與督脈之大椎穴(第七頸椎下)相會,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(鎖骨上緣中點)。

(4)足陽明胃經部分:從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絡肺、下膈、屬大腸者。

(5)手陽明大腸經部分:其支從缺盆穴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,貫頰至扶突穴,再入下齒中禾臑穴,還出挾口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。

(6)足陽明胃經部分:手陽明大腸經行至鼻孔迎香穴後,即交於足陽明胃經。

3.疾病症候

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,主要反應在頭、面、耳、鼻、喉及熱病,有下列病候:頸腫、牙痛、鼻炎、面癢、面癱、眼珠發黃、流清鼻涕鼻血、口乾、喉腫痛、肩臑痛、食指不能動、本經所經之處發熱而腫或發寒顫抖。

 

手陽明大腸經經筋圖

 

 

手陽明大腸經經別循行路徑圖
 

 

循行路線:

  1. 起於食指之端

  2. 出合谷

  3. 行曲池

  4. 上肩

  5. 貫頰

  6. 夾鼻孔

  7. 下齒

  8. 入絡肺

  9. 下膈屬大腸

cindyca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第三節、足陽明胃

胃經共四十五穴,原穴為衝陽穴,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。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,故在適應力量上,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。

1. 經中穴道

起自眼球正下方之承泣穴,目眶下緣為四白穴(療穴),直下行至嘴角之地倉穴(療穴),再下行後交至咬肌前緣之大迎穴,咬肌凸起為頰車穴(療穴),再沿下頷緣耳前上行至顴骨弓下凹窩內是下關穴(療穴),至額角尖角處髮際之頭維穴(療穴)。脈行返地倉、大迎穴間,下行經結喉旁、頸動脈後之人迎穴,經水突、氣舍,至鎖骨上緣中點,下對乳頭中線之缺盆穴,再下行經氣戶、庫房、屋翳、膺窗至乳中穴,再偏外由乳中線(離任脈中線四寸)下行,至不容穴脈向中線減兩寸,經承滿穴,循脈下行齊任脈中脘穴為梁門穴(療穴),下行經關門、太乙、滑肉門穴,至齊臍為天樞穴(功穴),天樞穴下為外陵穴,下二寸為大巨穴(療穴),再下一寸(關元旁)是水道穴(療穴),經歸來穴至腹股溝上氣衝穴,經大腿根部是髀關穴(療穴),大腿中伏兔穴,至膝蓋外緣上三寸之陰市穴,上二寸為梁丘穴,下行至膝蓋下外緣凹窩處之犢鼻穴,犢鼻下三寸為足三里穴(合穴),犢鼻下六寸為上巨虛穴,下八寸為條口穴,下九寸為下巨虛穴,經外踝上八寸之豐隆穴(療穴),下至腳彎前正位兩筋中凹窩中之解谿穴(經穴),再由第二、三趾前行,至足背高骨(最高處)之衝陽穴(原穴),至第二、三蹠骨之間為陷谷穴(輸穴),第二、三蹠骨之縫為內庭穴,止至於第二趾外側末端之厲兌穴(井穴)。

2.循行路徑

(1)足太陽膀胱經部分:起於迎香穴,上交鼻根兩旁,約過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,分下循鼻外,始交於足陽明之承泣穴。

(2)足陽明胃經部分:由承泣穴直下四白、巨髎穴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之地倉穴。

(3)任脈部分:從地倉穴環繞唇下,交任脈之承漿穴(頦唇溝中)。卻循臉頰後下廉,復交本經之大迎穴。

(4)足陽明胃經部分:由大迎穴出循頰車穴,上行耳前,過客主人穴(上關穴),交足少陽膽經。

(5)足少陽膽經部分:合足少陽膽經循髮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,頷厭穴,復交足陽明胃經。

(6)足陽明胃經部分:還足陽明胃經之頭維穴、下關穴。在此其支者行大迎穴,在前行循人迎、水突穴,循喉嚨入缺盆穴。下膈、屬胃、絡脾,散布臟腑。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、庫房、屋翳至乳根穴。下廉不容、梁門、天樞、大巨、水道諸穴,入氣街穴。至此前支者起於胃口,屬胃、絡脾,下循腹裡,下行至氣街中而合。

(7)衝脈部分:足陽明胃經本經與旁支在氣街穴會合後,再合衝脈而上行。

(8)足陽明胃經部分:足陽明胃經直下本經者,再入大腿根部髀關穴,伏兔、陰市、梁邱諸穴,下膝臏中犢鼻穴,循足三里、豐隆穴,再循解谿下足跗之衝陽穴,經陷谷、內庭穴,入次趾趾外間。

(9)足太陰脾經部分:其別支循跗上,入大趾、二趾間之厲兌穴,出其端。交於足太陰脾經也。

3.疾病症候

患足陽明胃經疾病者,主要反應在頭、面、鼻、齒、喉以及腦病,腸胃病、發熱病,有下列病候:胃痛、偏癱、時常打哈欠、聽大聲易驚嚇、心跳動快速、發狂、腹脹鳴叫、溫邪犯肺、感冒、發熱寒、流清鼻涕、流鼻血、口歪、唇生瘡、頸腫喉痛、易饑餓、胃中寒脹滿等。

 

足陽明胃經經別循行路徑圖
 

 

循行路線:

    起於眼下

    繞面

    入齒

    還唇

    循喉嚨

    下膈

    屬胃絡脾

    下挾臍

    至膝下

    入足中指

足陽明胃經經筋圖

 

cindyca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